【概况】 丰乐镇位于县城西16公里处,东与顺化镇接壤,西与新天镇相邻,南靠肃南县马蹄藏族自治乡,北依六坝镇,总面积113平方公里。平均海拔2500米,年降水量310毫米,气候冷凉,年均气温3.5℃,无霜期130天。山旱地较多,土地贫瘠,自然条件差,农作物易遭受冰雹、干旱、霜冻等自然灾害。全镇共有10个行政村(武城、易湾、何庄、卧马山、白庙、张满、新庄、双营、刘庄、涌泉)、68个村民小组,3954户15304人;全镇有耕地5.9万亩,退耕还林4.53万亩。2022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32元。
【生态搬迁】 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、增强群众发展后劲”的重要抓手,建立“主要领导负总责、分管领导抓落实、村组干部抓具体”的责任机制,坚决扛起生态地灾搬迁重大政治责任。坚持把宣传动员作为促搬迁的“先手棋”,对思想动摇户开展多轮次入户宣传动员,找准问题根结,全面讲解生态地灾搬迁利好政策,重点围绕群众关注的就医、就业、教育、兜底保障等问题答疑解惑,引导群众转变因循守旧、故土难舍的思想观念,实现了搬迁群众“要我搬”为“我要搬”的转变,共动员生态地灾搬迁户330户。严格落实“一对一”跟踪服务机制,全程跟踪办理搬迁户看房、选房、贷款办理和尾款代缴等工作,让群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政策红利,着力破解城乡、区域、产业三个发展不平衡问题,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地灾搬迁促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
【乡村振兴】 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密切跟踪收入变化和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巩固情况,持续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、特殊困难户的动态监测,及时排查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点和风险因素,新识别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53户150人。聚焦全镇3954户15304人口,以已脱贫694户248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、53户150人“监测户”家庭为重点,持续提升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水平,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、“十聚焦、十到位”专项行动,切实消除返贫风险。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对照考核清单全面检视核查表册、政策明细清单等资料,及时更新和落实“一户一策”帮扶计划,全力做好国家和省市县后评估考核验收迎检工作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丰乐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全力推动双营、刘庄村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,对照乡村建设3大类23项示范村创建标准,补短板、强弱项,配套完善就业、教育、卫生、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,促进农村“三生”同步发展。
【生态环保】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植补栽及老退耕退化林修复工程2.73万亩,补植补栽云杉285万株。樟子松105万株、毛条18万株,修建蓄水池7座,储水量达12万立方米,配套架设输水管网46公里,实现了滴灌设施全域覆盖;开辟防火隔离通道19条38公里,退耕还林质量进一步提升,生态效益持续释放。坚持“以草定畜,以舍定畜”的原则,大力宣传各类禁牧政策,引导群众转变养殖方式,加快白庙村高标准养殖小区建设进度,增加草畜种植面积,坚持走草、舍、畜协调发展,生态、经济双赢的路子。严格落实护林防火及封山禁牧政策,加大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,明细管护责任,完善各类考评机制,充分调动护林员工作的积极性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功能。以镇人居环境服务中心为依托,以沿路沿线、村庄内外、房前屋后、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为重点,扎实开展“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”“清洁村庄建设”行动,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,配齐垃圾箱、垃圾斗、保洁车等环卫设施,确保人居环境长效化机制与常态化治理同步开展。严格落实“河长制”“林长制”,探索实施“山长制”,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设置隔离防护网和警示标志,饮用水源水质得到保障。全面落实散煤煤质管控、农村改炕改灶、秸秆垃圾焚烧、废旧农膜回收等监管措施,不断改善全域空气质量,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的增长点。
【现代农业】 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机遇,推行“小块并大块、一村一块田、一企一基地”模式,在涌泉、双营等村实施水肥一体化土地整理项目1.5万亩,农业逐步向机械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发展迈进。以涌泉村土地整村流转为试点,创新土地经营模式,创建“村党支部+村股份经济合作社+劳务公司+经营公司+种植大户+农户”运营机制,进一步盘活土地、基础设施、劳动力等资源,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,促使农民稳定就业增收,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经营主体效益持续提升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责任和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的耕地保护制度,在涌泉、刘庄等村种植小麦2.1万亩,在何庄、双营等村种植大麦4916亩,在涌泉、双营等村种植豆类2868亩、玉米6247亩、马铃薯2013亩、燕麦2599亩,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3.9万亩。按照突出特色、统一规划、连片推进、整体提升的思路,在张满、双营等村种植黄芪、板蓝根等道地中药材1.5万亩,在新庄、刘庄等村种植洋葱、制种菠菜、制种萝卜7600亩。在武城、易湾、何庄、卧马山沿山村种植燕麦、苜蓿等优质饲草3000亩,建成1000亩以上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4个,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。
【基层治理】 积极推行“五治”融合模式,完善以“一约五会”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体系,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,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推动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结合新时代文明新要求,探索实施“6+N”工作法,充分整合党员活动室、积分超市、日间养老照料中心、农家书屋等现有载体和阵地,建成集优秀家风传习、微电影观看、扫黄打非开展等一室多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处,组织开展劳动技能、关爱老人、健康保健等实践活动216场次。坚持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,通过专项培训、视频培训等方式共开展各类培训14场次,配备镇级调解员7名、村级调解员46名,聘请法律顾问1名,打出“调解员+法律顾问”矛盾纠纷调处组合拳,让矛盾纠纷调处进入法治轨道。按照“排查得早、发现得了、控制得住、解决得好”的工作要求,结合“六大活动”“三进三问三查,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”活动开展,重点围绕土地流转金兑付、邻里纠纷、婚姻家庭等排查矛盾,积极探索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机制,推动形成“1+1+5+N”多元化解模式(一心:村党组织核心;一约:村规民约;五会: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、禁毒禁赌会、调解委员会;N个配套:调解员、民辅警、司法干部等调解力量),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,消灭在萌芽状态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共摸排各类矛盾纠纷85件,调解85件,调解成功85件,调解率达100%。
【民生保障】 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农机直补等各类惠农政策,加大留守儿童、留守妇女、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救助力度,健全完善低保、五保、大病医疗救助等救助体系评审标准,共为116户五保户、438户低保户发放补助金额429.7万元,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24户68.26万元,共为262名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3.36万元,实现困难群体应保则保、应兜则兜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以技能培训为抓手,组织开展钢筋工、焊工、家政服务、电器维修等培训22期600人。坚持把“两费”收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和保障,做实做细参保政策宣传、参保人员信息登记、系统录入、参保费用催缴代缴等环节工作,“两费”收缴率均达到98%以上。
【基层党建】 坚持“围绕发展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先后14次召开镇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,切实把“全面”和“从严”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领域全过程。带头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制度,管好用活“学习强国”“甘肃党建”等平台,持续掀起学讲话、悟初心、谋发展、抓落实热潮。坚持以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“四抓两整治”为抓手,严格党的组织生活,全面落实“三会一课”“主题党日”活动、民主评议党员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,整改落实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查摆问题5个,大力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1个,发展党员5名,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,切实增强组织的严肃性。大力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行动,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“提标倍增”行动,强化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,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,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提升行动,从致富能手、大学毕业生、退伍军人中选拔后备干部48名,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、全面过硬。